我会副理事长安太成教授专访

发布日期: 2020-09-04     
浏览次数 : 2443
更新时间 : 2020-09-04

安太成教授专访——副理事长
 
       个人简介:安太成,男,二级教授,硕/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万人计划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广东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南粤百杰)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得者,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首批本土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现任广东工业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环境健康与污染控制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新兴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与健康效应、光化学与光催化迁移转化与风险消减机理方面的研究工作,重点开展有关环境水体和大气中毒害有机物的环境催化净化消除与污染控制原理及其区域健康风险削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1.您于2016年组织成立了广东工业大学环境健康与污染控制研究院,并表示要打造一个科研高地,一座科研的’”,请介绍一下您理想中的这座的发展情况以及规划。
       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致力于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做点有意义的事,是我们打造环境健康与污染控制研究院——这座“科研岛”的初衷。这个“岛”上集成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汇聚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共同探索环境污染控制与健康风险消减相关领域的科技前沿。我们理想中的“科研岛”即是科研的乐土,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理想沃土。在这里,资源共享,利益共享,机会均等;在这里,每个人都怀着对环保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科研工作的无私奉献,为广东的青山绿水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和才智。
       (1)筑巢引凤聚人才。环境健康与污染控制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引进了澳大利亚、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与地区的多名杰出院士、学者、教授和博士,组建了一支创新能力突出的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26人,其中,特邀国际知名教授4人,教授14人,大型仪器主管2人,专职管理人员3人;博导12人,硕导23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8人次,省级人才10余人次。
       (2)培养人才。努力培养我们自己的环保事业后备军!目前,我本人培养的多名学生和团队成员已晋升高级职称,获青年珠江学者、省科技领军拔尖人才和珠江科技新星等荣誉,我们团队自组建以来获国家和省部级人才奖励12人次。近三年带领学院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广东省和市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工程中心,并带领环境与生态学科的ESI高引收录概率增长3倍。
       目前,研究院以区域大气污染控制与健康保护为重心,形成了“一条河+一根柱”的研究布局,“一条河”是围绕大气环境中的新型有机污染物开展健康风险评估及其污染控制方面的系统研究;“一根柱”是以光催化杀灭病原微生物机制为核心的前瞻性研究。我们正在全面推进科研“岛”的各方面工作,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机构。
       2.请您介绍一下近几年您团队的主要研究动态及今后几年的研究计划。
       研究院主要致力于研究环境科学前沿问题以及环境工程相关的基础应用与产学研研究,通过与相关领域国际研究机构的紧密交流与合作,全面打造国际高水平科学研究团体。研究院的研究方向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1)环境污染机制与健康风险评价;(2)环境污染控制机理与技术应用研究;(3)环境污染物早期健康效应与风险消减。经过4年的努力建设,已初见成效,研究院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项目课题、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4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达到1.2亿元;在国际环境领域权威刊物PNAS、ES&T、Water Res.等发表SCI收录论文500余篇,授权专利100余件,转让7件,其中单件专利转让费达500万元。荣获“首批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本土创新科研团队”、“广东省教育厅创新团队”、“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等。
       研究院今后将继续瞄准最新国际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与广东共同崛起,为广东发展做贡献”理念,重点围绕我省、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环境和健康问题,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典型区域和点源排放污染物的污染特征与机制、健康风险评价等方面研究;(2)大气中典型污染物反应机理及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和灰霾的机制研究;(3)生物转化降解机制和催化氧化降解机理的研究;(4)典型新兴毒害污染物的早期健康效应和暴露风险消减研究。希望能够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事业添砖加瓦,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微薄之力。
       3.您觉得近几年我国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目前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我省在这一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我国近几年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1)在典型污染地区,尤其是电子垃圾拆解区溴代阻燃剂(BFRs)类POPs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及其在食物链中的传递与累积;(2)对第三极(高寒高海拔的西藏地区)POPs的源汇关系、全球多尺度迁移转化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3)针对我国废弃物焚烧与钢铁冶炼等行业二噁英污染控制技术与对策;(4)大气二次污染物成因等;这些成果都处在国际领先地位。其中(1)工作的主体是由我们在我省开展,除此之外,我省在典型电子垃圾拆解区POPs的人体暴露、分子标志物及其健康效应开展了系统的工作;在珠三角流域POPs的时空分布特征,环境地球化学迁移转化以及食用鱼贝类的健康风险方面做了系统的研究,处在国内领先的水平;我省主导的低纬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重点城市的POPs监测网络和检测能力的建设上也处在国内前列。
       4.请问您觉得我国在新兴污染物研究方面还存在哪些难点,您对新兴污染物研究有怎样的愿景?
       与传统污染物相比,新兴污染物环境浓度低,分析难度大,因此分析技术和设备是EOCs研究的瓶颈;因此:(1)发展基于效应导向,建立高通量污染物识别与筛查方法,从实际环境样品中快速检出种类众多、具有潜在健康风险的EOCs;(2)现有的EOCs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新增EOCs及其替代品又不断涌现,而且转化过程中又有可能形成新的毒害产物;(3)EOCs的健康暴露风险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作用机制尚未明确;(4)新兴污染物及其复合毒性如PPCPs,抗生素,耐药基因、耐药细菌以及病原微生物污染等给我国环境治理带来了严峻挑战。总之,EOCs的问题日益凸显,我国EOCs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任重道远,对EOCs的风险评价和控制比较薄弱。迫切需要加强研究,建立完善的EOCs污染现状与大尺度上的污染特征;评估EOCs的迁移转化机制、环境地球化学归趋及其转化产物的潜在风险;加强基于人体健康效应、生态环境安全的EOCs环境基准研究;加强风险削减和管控技术方面的研究,为我国EOCs的环境安全与健康保障提供支持。
       5.结合我省现状,您觉得有机污染防治方面有哪些重要方向需纳入规划,预期取得什么效果?
       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三五期间,有机污染物的排放得到了大幅度的消减,较好地完成了既定计划。但是随之也衍生出来一些其他的环境和健康问题,因此,在今后的环境保护中应该要将健康风险的评价与污染物减排相结合,通过有机污染物的健康风险研究来科学地评估有机污染物的控制好坏。为此,以下几个研究方向希望纳入十四五的环境保护规划:(1)多介质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阻断与健康风险应急措施;(2)工业毒害污染物迁移扩散行为及其人体健康风险评估体系;(3)加强对重点职业暴露有机污染物环境污染与健康防治。(4)大气二次污染物成因与健康风险防控策略。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可以较好地掌握毒害污染物在环境的迁移转化以及在人体中的代谢过程,并建立源-汇关系,能够为预防由于环境中毒害污染物暴露而导致的人类健康问题提供较为准确的前期预警,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幸福生活。
       6.在推动环境科技进步工作中,您认为如何更好地发挥环境科学学会的作用?
       利用学会的独特优势,整合相关企业和专家资源,有效对接,促进产学研深度引导企业和专家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向国家相关部门积极建言献策。
       7.对于刚刚走上科研岗位的年轻人,尤其是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安院长有什么期望和寄语?
       科研是体力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人类活动。科研劳动需要我们科研工作者:(1)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为保障,我基本上都是晚上十点下班,凌晨四五点起床,寒暑假也基本很少休息,甚至有时候忙起来连春节都在工作。(2)好的科研需要创新,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没有创造性的科研应该不能算上真正的科研。(3)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需要坚持不懈、长期坐得了冷板凳。(4)科研工作者需要具有爱国情怀,要把人生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不断为之奋斗。最后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
“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