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吃了微塑料,人吃了这条鱼,会中毒吗?

发布日期: 2020-11-16      来源 : 中国环境报
浏览次数 : 959
更新时间 : 2020-11-16
       通常情况下,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被称为微塑料。近几年,微塑料日益受到学术界和社会公众的关注。国内外相关研究团队已在淡水、深海、土壤,以及北极海冰、积雪、空气,甚至食物中发现了微塑料。

       那么,怎样理解微塑料存在的现状及潜在危害?如何减少微塑料?本报记者就微塑料问题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

       概念-微塑料有种类、大小和形状、颜色之分

       国际上对微塑料的关注较早,而我国是于2007年正式启动海洋垃圾监测工作,2016年将海洋微塑料纳入监测范围的。
       
“微塑料最先发现于海洋中。”李道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们在使用专门的网具(网孔一般为330微米)捕捉浮游动物时,也捕获到了很多塑料。”他介绍,这样的网具是目前用于监测海洋微塑料的主要工具。最常见的用于采集海洋表层水体微塑料的Manta网,其历史上获得的大量有关微塑料数据具有参考价值。粒径330微米以下的微塑料,则要用孔径更小的网筛或滤膜过滤水体等方法获得。“方法和设备孔径不同,得到的数据也会大不相同。”

       微塑料分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前者指直接生产出来的微塑料,如化妆品中使用的塑料小球等;后者由大的塑料垃圾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过程变化而成。李道季介绍说,从数量上来说,次生微塑料数量更多。
       
李道季提醒说:“微塑料并不是指单一的某种塑料。就种类来说,因添加剂不同,会有几十种、甚至几百种;按大小来说,有毫米级的、微米级的,有人认为还有纳米级的;颜色、形状也不相同。所以,微塑料其实是一个统称。”

       现状-海洋微塑料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全球海洋中到底有多少微塑料?目前全球并没有公认的数据结论。“海洋中的塑料本身处在一个动态过程,微塑料也会不断降解。”李道季指出。

       海洋中微塑料的分布与大型塑料总体一致。“五大海洋涡旋中聚集了很多塑料,其中当然也有微塑料。还有些聚集在沿岸海滩、水体,河流入海口附近或一些潮间带中。”

       与近年来国际同类调查结果相比,我国近海表层水体微塑料含量处于中低水平。“在国内,我们做过整个沿海地区的微塑料观测,发现我国近海区域微塑料浓度水平相差不多,都是在很小的数量范围内。但南北河流差异显著,北方河流中的微塑料浓度水平总体低于南方一些河流。” 

       微塑料因吸附性强,且可以通过大气等远距离传输,一度引起公众的担忧,甚至有人认为吃鱼类等海鲜也会让人“微塑料中毒”。对此,李道季解释说,微塑料造成的后果要取决于它的浓度和量,“实际上,起码在海洋中,微塑料并没有达到很高的浓度。微塑料确实可能会通过一些食物进入人体,但很微量,目前的结论认为它风险很低。”

       “海洋生物摄食微塑料并不是‘大鱼吃小鱼,人吃大鱼’这么简单。海洋生物和人一样,不同生长阶段吃的东西不一样。我们研究还发现,有些海洋生物根本就不会误食微塑料。”

       清除-最有效的方法是减少塑料垃圾

       塑料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因对它的不当处置引发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塑料垃圾会分解出微塑料,所以杜绝和‘消灭’微塑料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少塑料垃圾。”李道季指出。

       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9部门今年联合印发的《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对不可降解塑料袋和一些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禁限都有明确规定。在此基础上,李道季提醒普通公众也要改变个人的使用习惯,尽量做到循环利用,对于产生的塑料垃圾一定要妥善处理,使其进入正规的回收处理系统,而不是随意丢弃到环境中。

       国际上同样将海洋塑料垃圾问题当作“头号”环境问题对待,把微塑料污染治理摆在优先位置。“我们希望通过各方努力,最终能达成共识,督促各国采取一致行动,推动海洋塑料垃圾治理方案的出台。”

       “海洋塑料垃圾问题是国际性问题,不是哪一个国家自己管好就可以解决的。再加上塑料垃圾具有持久性、难以降解,会在海洋中逐步累积,如果不有效控制,将威胁整个海洋生态系统。”李道季强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