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矿山污染修复领域的知名学者,党志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发扬科学奉献、创新和求实精神,推动矿山绿色发展和促进矿业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金属矿山开采和冶炼。针对重金属污染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党志提出矿山环境污染治理应先控制污染源,只有把产生污染的源头治理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围绕国家和地方生态文明发展的重大需求,在国家水专项和重点研发项目的资助下,党志遵循源头控制理念,分别在东江源矿区(江西定南)和北江上游大宝山矿区(广东韶关)开展重金属污染源头治理工作和工程示范应用。作为“矿区生态环境修复丛书”和“环境污染源头控制与生态修复系列丛书”的主编之一,党志把源头控制和边生产边修复等科学理念融入绿色矿山建设之中。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矿山污染防治关键技术中做出突出贡献
在硫化物矿区重金属释放源头控制方面,依据硫在矿物氧化过程中的化学形态变化,党志提出迄今为止比较全面的金属硫化物化学与生物氧化机制,明确酸性矿山废水(AMD)形成过程中的硫转化途径。率先采用稳定长效的农业废弃物吸附技术,解决 AMD 中重金属高效去除问题, 推动了矿山重金属污染源头控制技术的发展。其成果“污染水体中重金属高效吸附材料研制及应用基础研究”荣获 2017 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在矿区酸性水体中重金属迁移转化方面,党志发现了制约重金属迁移转化过程的关键次生矿物,提出了微生物和硫元素在次生矿物形成过程的驱动机制,揭示了矿区酸性水体环境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主要途径,为矿区水体污染修复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其成果“流域水环境重金属污染风险防控理论技术与应用”荣获 2017 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在矿区土壤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行为研究方面,党志阐明了硫酸盐转化与微生物成矿过程对重金属归趋的影响,提出了硫好氧还原驱动重金属固定新机制,创造性地发展了土壤组分和重金属动力学反应的新理论,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提供了新途径。其成果“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化学行为与修复机理研究”荣获 2011 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作为项目首席,党志在专业领域内集聚智慧和力量,共同完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构建了金属矿区及周边环境介质中重金属的地球化学行为与污染控制新原理的研究体系,发表中英文论文 400 多篇,出版专著 8 部;授权发明专利 40 余件,PCT 等国外专利 5 件。科学技术成果评价委员会认为,党志在金属硫化矿物化学与生物氧化机制、矿区重金属污染源头控制新原理与技术、重金属钝化及硫酸根去除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科发展,党志发起了“矿山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现已成为学科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年会。他获批广东省本土创新团队——矿区污染控制与修复团队,成为推动学科发展最重要的主力军之一。他甘为人梯、奖掖后进,培养近150 名硕博士研究生,先后两次荣获华南理工大学“我最喜爱的导师”称号。他主编的《环境科学与工程通识课程》是“新工科”背景下全国高校环境通识教育的主要教材,被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授予“全国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