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PM2.5连续5年稳定达标

发布日期: 2020-10-19      来源 :  南方都市报、广东生态环境
浏览次数 : 1232
更新时间 : 2020-10-19
       2020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收官年、考核年,“十三五”时期,广东在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改善方面所作的努力,为今年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坚实保障。

       广东全省PM2.5已连续5年稳定达标,年底有望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25微克/立方米);今年上半年,71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中水质优良率为85.9%,创近5年历史同期最好水平。与此同时,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改善工作不断推进。广东试点完成400公里碧道建设,并规划用10年时间建成“十廊串珠”万里碧道;珠三角9市及梅州、汕头全部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并有望在今年成功争取“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称号。

       天朗气清,水清岸绿,山青城美,“十三五”时期,广东省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要求,在经济总量连续31年稳居全国第一的情况下,同时走出了环境质量改善和经济社会绿色健康发展的双赢道路。

 

 

       全省PM2.5连续5年稳定达标

       截至今年,广东全省PM2.5已连续5年稳定达标,2020年1-7月,全省PM2.5为20微克/立方米,再创历史同期新低,预计年底为24微克/立方米,有望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25微克/立方米)。

       2014-2019年,珠三角地区AQI达标率为81.6%-89.5%,AQI达标率同期分别高于京津冀地区20-40个百分点和长三角地区5-10个百分点。相比其他重点城市群,珠三角地区长期处于领先水平。在全国168重点城市中,深圳、珠海、惠州、中山等4个城市长期排名在前20以内。2020年上半年,新增江门、肇庆、东莞、佛山4个城市,进一步表明城市空气质量稳步向好。

       目前,广东省已经基本建成PM2.5成分监测网络、VOCs光化学监测网络、颗粒物和臭氧激光雷达监测网络,结合遥感卫星立体监测系统,形成天空地一体监测体系。在空气质量预报方面,实现了未来7天AQI数值预报,基本实现短期精准和中长期趋势预报。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方面,形成了以区域视野城市行动为核心的区域空气质量运行管理体系和机制。继美国加州和欧盟之后,科技部认定珠三角区域建成了全球第3个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区。

 

 
       地表水质创近5年同期最好水平

       近年来,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画面在广东并不罕见,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上半年,国家下达的2020年约束性指标目标任务阶段性全面完成。1-6月,71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中水质优良率(Ⅰ~Ⅲ类)为85.9%,同比上升12.7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同比下降7.0个百分点,创近5年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在去年还没有消除劣Ⅴ类的5个断面当中,淡水河紫溪断面水质改善为Ⅲ类、茅洲河共和村和石马河旗岭断面水质达到Ⅳ类、练江海门湾桥闸和东莞运河樟村断面水质达到Ⅴ类。27个入海河流国考断面水质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

       整治黑臭水体的成果,令人感触最明显。以石马河为例,该流域于2019年1月正式启动达标攻坚行动,紧紧围绕“总量减排,断面达标”工作核心,按照“源头严控、过程严管、末端削减”的攻坚思路,以重点小流域作为攻坚作战单元,有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今年上半年,南都记者在旗岭国考断面看到,如今的石马河早已不是污水横流、恶臭漫天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鱼翔浅底、白鹭成群。

       而曾经“臭”名远扬的练江,其水质也已阶段性消除劣Ⅴ类,实现水环境从普遍性黑臭到全面消除黑臭的重大转折性变化。今年1-8月,练江干流水质总体好转,海门湾桥闸国考断面阶段性消除劣Ⅴ类。与2019年同期相比,练江下游海门湾桥闸国考断面综合污染指数和氨氮分别下降26.2%、60.4%,中游揭阳汕头交界的青洋山桥省考断面综合污染指数和氨氮分别下降17.4%、18.0%。今年8月,汕头市练江流域13条一级支流中有12条已消除劣Ⅴ类,揭阳市7条一级支流中有3条已消除劣Ⅴ类。

 

 
       规划10年建成“十廊串珠”万里碧道

       水环境不仅要净,更要为老百姓生活添彩。广东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转化机制,在治水领域率先提出了实践“两山”理论的广东方案——万里碧道。

       广东万里碧道是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海岸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通过系统思维共建共治共享,优化廊道的生态、生活、生产空间格局,形成碧水畅流、江河安澜的行洪通道,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廊道,融入自然、畅享健康的休闲漫道,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

       2019年4月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各地积极开展万里碧道试点建设,目前全省已建成碧道试点400公里。水碧岸美的生态效益和水岸联动发展的经济效益开始显现,不仅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还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为稳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深圳市茅洲河碧道试点,坚持统筹治水、治产、治城,实现了从往昔黑臭令人“掩鼻而过、背水而居、闭窗而眠”到如今“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产业升级、幸福共治”的蝶变。一批亲水景点相继建成,传统龙舟赛已经回归,时尚音乐会、水上运动火热开启,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享受到碧道红利。碧道建设还让2万多亩土地得到释放,产业承载能力显著增强,碧道沿线正成为当地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近期,《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正式印发,按照“三年见雏形、六年显成效、十年新跨越”的总体目标,到2022年,全省建成5200公里碧道,珠三角地区率先初步建成骨干碧道网络,万里碧道成为广东亮丽的水生态名片;到2025年,全省建成7800公里碧道,重点河段骨干碧道网络基本成形,营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到2030年,全省建成1.6万公里碧道,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碧道网络;展望到2035年,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广东全面呈现,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美好愿景。

 

 
       今年珠三角有望建成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群

       河流逐渐清澈,山林也更加茂密,截至2019年底,广东全省森林覆盖率为58.61%,预计到2020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将达到58.66%的目标;全省森林蓄积量达到5.79亿立方米,预计到2020年底,全省森林蓄积量将实现5.84亿立方米的目标。

       与此同时,广东积极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2018年,珠三角九市全部入列“国家森林城市”,作为首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珠三角森林城市群雏形已现,形成了具有广东特色的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经验,为全国森林城市群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今年是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攻坚冲刺年,据广东省林业局初步统计,目前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绝大部分指标均已达到目标值,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工程等六项工程已完成或超额完成规划任务,珠三角九个城市正稳步推进各项攻坚冲刺任务,有望在今年成功争取“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称号。

       不仅是珠三角,广东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已经全面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目前,除珠三角九市以外,梅州、汕头两市已经成功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到2025年,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全覆盖,形成城乡一体的森林生态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