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围绕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主题,聚焦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评估和监测的主要难点,设置4个专题报告。陈鹭真教授作了《滨海湿地蓝碳研究进展》的报告,从红树林对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出发,详细介绍了滨海湿地蓝碳评估方法,分析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碳中和潜力。胡湛副教授作了《海岸底床变化观测技术及其在红树林保育中的应用》的报告,系统介绍了海岸植被生态系统的模型建立,并详细介绍了地貌高程测量仪器LSED-Sensor的研发过程及使用情况。任杰副教授作了《河口细颗粒泥沙的絮凝动力过程》的报告,介绍了絮凝理论、絮凝观测和絮凝实验,在颗粒絮凝的空间分布、絮团发育及颗粒的物质组成等方面得出重要结论,并对絮凝生态动力学模拟及生物絮凝理论进行了展望。王小冬副研究员作了《广东省沿海有害藻华的长期变化和成因分析及球形棕囊藻藻华研究进展》的报告,介绍了我国藻华的发生特点,分析了赤潮生物的部分共性,从而引出了对球形棕囊藻藻华的研究内容,通过分析它的结构和特性,介绍了在北部湾和大鹏湾的形成和分布特点。
论坛线上线下互动充分,交流热烈,在理论内容和实践工作相结合的案例分享中,拓宽了从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人员在样品分析、实地观测、模型建立等最新技能的认识,加深了对蓝碳建设、生态海岸防护和有害藻华等前沿热点问题的理解,对提升我所海洋生态环境重点问题研究能力和培育优秀科技青年人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