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工作总结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 2022-03-01     
浏览次数 : 158
更新时间 : 2022-03-01
       2021年,学会在省生态环境厅、省科协和省社会组织管理局的指导下,在第八届理事会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聚焦全省生态环境科技发展中心工作,认真落实年度各项工作计划安排,在学术交流、成果推广、科技咨询、科学普及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影响力、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明显。学会党支部荣获省两新工委“全省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称号;学会被省科协授予“五星学会”称号;科普工作荣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学生在行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信息建设工作被授予“广东省科协系统政务信息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成绩喜人。下面,就今年主要工作报告如下:
       一、聚焦热点问题,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
       (一)成功举办高水平学术研讨会。4月,举办以“合作共享,携手共创蓝色海洋新环境”为主题的首届粤港澳海洋塑料污染防治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16个省的296名代表参加,线上直播总浏览量高达15.9万人次。研讨会设置一个主论坛,三个专题分论坛,开展学术报告26篇,还举行了学会(珠海汇华)科技服务站揭牌仪式。会议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分享了海洋塑料污染防治经验与成果,深化了政府、企业、民众间的交流合作。9月,承办以“碳达峰行动及碳中和愿景展望”为主题的第一届碳中和及绿色发展大会,共设置15个分会场30个学术议题,以及墙报交流和科技成果展示活动。来自全国的500余名政府管理部门代表、专家学者和环境工作者齐聚一堂,就气候变化问题深入交流。会议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支持疫情防控,及时对原定学术交流活动延期。积极配合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秉承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及时发布通知,推迟原定于6月在广州召开的“2021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和12月在深圳召开的“首届粤港澳生态环境青年科学家高端论坛暨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科学技术年会”,有效协助我省疫情防,也为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积累了大量工作经验。
       二、精心组织筹备,完成“两项奖”评审
       (一)完成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评审。3~5月,在省生态环境厅的指导下,开展了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项目征集与评审工作,对应国家环保科技奖还新增了科普类奖项。今年共受理70个项目,创省环保科技奖设立十七年的新高,经专家分组预审、集中答辩、投票表决和公示等环节,评选出科技类一等奖获奖项目12项、二等奖获奖项目16项,科普类获奖项目4项,并推荐2项科技类、3项科普类获奖项目参评2021年度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科普类项目1项获2021年度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科普类奖公示。
       (二)完成生态环境青年科技奖评审。3~5月,在省生态环境厅的指导下,开展了2021年度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青年科技奖评审工作。共收到36份申请材料,今年的申请人领域、范围更广泛,申报人数比去年大幅增加。经材料评审、集中评议、投票表决和公示等环节,评选出5名金奖获奖人员和10名优秀奖获奖人员,并提名金奖获奖人员参选第四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其中1名获第四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优秀奖。
       三、发挥平台作用,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一)推进技术成果库与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持续征集水、气、土、固、监测等多个领域的环保先进适用技术共310余项,整理形成科技成果汇编,同时计划待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粤港澳专栏建成后,在国家平台进行展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二)科技成果评价影响力不断提高。组织20场高水平环保科技成果评价鉴定。其中,《矿区空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珠江流域典型河流生态监测评估理论与技术体系》、《华南重污染入海河流水环境精准治理关键技术与应用》、《典型重金属污染耕地精准治理技术及标准化应用》等4个项目成果评价邀请院士担任评价鉴定专家。评价过程严格依照国家科技成果评价有关规定,对技术资料的规范性进行严格审查;重点项目经专家预审后,方才安排会议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及可追溯性。
       (三)学会标准高水平起步。依据《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标准管理办法(试行)》相关要求,在团体标准方面,《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处理产物填埋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广东省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技术规范》、《广东省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水生态安全评价技术导则》等11项团体标准已通过立项论证,其中《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处理产物填埋污染控制技术规范》作为学会1号标准正式发布。此外,学会还联合相关单位积极申请地方标准编制任务,申报了《核应急物资储备标准》、《广东省餐饮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2项省地方标准,协助广州市净水有限公司申报了《地下式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技术规范》1项广州市地方标准。
       (四)打造生态环境科技培训品牌。协助省生态环境厅举办地下水及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培训班,全省有关市县生态环境局水及农业农村相关科(处)室负责人及相关技术单位人员约2000人参加培训。培训以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形式延伸到区县一级,进一步帮扶地方推进地下水及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作,提高地方对有关政策要求的理解和实施水平。
       (五)编制完成《广东省“十三五”生态环境科技发展报告》。秘书处积极组织编制完成水环境领域、大气环境领域等11个专题报告和综合报告,目前报告已进入专家综合评审阶段。
       四、强化科技咨询服务,助力污染防治攻坚
       (一)加快推进学会科技服务站建设。重点制定和完善多项服务站管理制度,完成了学会珠海汇华科技服务站科协备案。充分利用两个科技服务站,做好企业环境管理人员政策、技术培训工作、园区排污许可证后监管、环境统计、VOCs“一企一方案”综合整治方案评审和污染防治技术支撑服务。
       (二)积极为基层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科技咨询。多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赴基层环境管理部门开展调研,了解基层环境管理科技需求。协助珠海、梅州、江门、茂名等市各级环境管理部门开展了入河排污口(排水口)排查监测及整治、排污许可证审核及证后监管、“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建设咨询、工业企业污染防治专家咨询、工业园环境统计等技术服务工作,为各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注重沟通与吸纳,加强会员队伍和分支机构建设
       (一)多渠道宣传,积极发展会员。通过分支机构、单位会员、地方学会、个人理事和公众服务平台宣传学会,积极吸纳有意愿、有精力、有水平的优秀企业和人才入会,得到了各有关单位的积极响应,会员发展工作有所突破。2021年新增申请1家副理事长单位,5家常务理事单位,16家理事单位,47家会员单位,1500多名个人会员(其中党员735名),对我省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吸纳大幅提升。
       (二)完善会员管理,建立人才信息库。为着力打造覆盖我省生态环境全领域、全链条的人才信息库,学会积极吸引广大会员和更多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进行登记。依托会员管理系统初步建立了包含单位性质、政治面貌、学历、职称等个人信息的会员档案,全面、准确、动态地掌握会员存量和人才结构信息,摸清会员人才底数,提升会员管理水平。将会员库中高级职称会员列入人才库,目前人才库数量已超过1000人。为用好用活人才库,梳理了人才学术技术专长,分级分类进行管理,为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提供智库支持。
       (三)加强会员交流,打造宣传交流平台。畅通会员表达诉求和建言献策通道,加强沟通交流,有效发挥学会服务会员的作用。一是完善学会公众号栏目设置,增加会员风采、省环保科技奖获奖项目展示、青年科技工作者风采展示等板块,及时推送会员动态和“两奖”内容;二是建立各类会员微信交流群及QQ群,不定期向会员推送丰富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人才、市场、管理等信息。三是不定期走访会员,向会员介绍学会工作动态,传达最新的环境科技政策,了解会员诉求,开展多维度会员服务。
       (四)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发挥分支机构作用。建立学会和各分支机构定期沟通交流机制,跟进督促分支机构开展工作,报道分支机构动态。本年度环境影响评价分会、生态毒理学与环境毒理学分会、海洋环境保护专业委员、生态环境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等分支机构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对我会在日常活动组织、行业自律及科技帮扶等方面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
       六、加强学会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一)完成新办公场地搬迁。根据学会发展需要,4月22日,学会新办公室乔迁至国信大厦24层02房,理事会领导为学会新办公室揭牌,并就2021年学会重点工作开展座谈交流。新办公室规模扩大、办公设施优化、办公环境改善,同时党员活动室的特别设置,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开展相关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完善内部管理。秘书处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梳理了综合部、会员部、技术部等三个部门的职责,调整完善了各部门分工,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完成了会员部和技术部负责人的聘任,各部门工作人员招录和岗位分工。同时,规范制修订秘书处的管理制度,完善秘书处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公文审批等流程的规范整理工作。
       (三)丰富传播手段。学会开通了易企秀、凡科网互动版块等制作工具,并利用其开展线上宣传推广活动。通过i志愿平台,建立学会科技志愿服务支队,目前已有300多人在志愿平台进行登记;借助微信视频号、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讲好环保故事,促进生态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普及,学会公众号本年度共发布一千余篇文章,总阅读量超过25万人次。
       七、探索环保科普新模式,拓展科普广度和深度
       (一)连续第十一年组织开展广东省“大学生在行动”活动。广泛动员省内高校组织开展“大学生在行动”活动,推动大学生志愿者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开展生态环境科普工作,得到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及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等院校团委和学生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共组织59支科普小分队,大学生志愿者550名,赴省内外30个地市近60个农村,围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助力碳达峰”主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科普活动。
       (二)开展“寻找城市守望者——城市生物多样性征集活动”。积极响应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关于开展城市生物多样性征集活动的号召,多渠道、多方位发动我省摄影、动物、植物等爱好者参与活动,广泛征集生物多样性摄影作品,并推荐一批优秀作品至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向公众展示优秀作品,提高公众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呼吁公众关注城市生物多样性。
       (三)开展生态环境与健康科普作品征集。瞄准社会和公众关切,围绕现阶段我省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薄弱环节及生态环境与健康热点问题等内容,面向全社会征集图文类、视频类、表演类、歌曲类、游戏类、文学作品类、微信推文类科普作品,得到了省内外热衷科普创作的个人、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积极响应,创作投稿人员遍布省内外、涉及各行业、涵盖各年龄阶段,评选了一批优秀作品,并予以展示和奖励,实现了科普资源的深度挖掘。
       (四)开展广东省优秀生态环境讲解员云选拔活动。组织开展广东省“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线上选拔活动,发掘优秀生态环境讲解人才,代表广东省参加生态环境部科普讲解大赛,讲好广东生态环境保护故事。经过预赛选拔,推荐3名生态环境讲解员、3个剧本、1个选题报送进入全国比赛。其中,2名生态环境讲解员获“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三等奖,1个剧本获得“最佳剧本”称号。
       (五)2021年广东省生态环境科普宣传周系列活动。活动立足面向基层、服务发展、惠及群众,着力组织举办建党100周年祝福语云征集、原创环保科普短视频、“环保有你”低碳打卡活动、“大手拉小手科普演讲”活动、“全国节能宣传周”科普宣传活动、生态环境科普进校园活动、生态环境科普进社区活动等,广泛开展社会需要、群众喜欢、影响力大、服务面广的系列科普活动。
       (六)持续推动“互联网+”科普。高度重视“互联网+”科普和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创新表达形式,努力提高科普时效性和覆盖面。通过学会微信公众号发布生态环境相关科学实验、科普图文200余项,制作发布环境科普知识及技能提升视频3个,举办科普设施开放现场直播2场,内容涵盖生态环境科技常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室内空气污染防控、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等,增进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理解与支持,降低环保设施“邻避效应”带来的环境社会风险。针对科普基地和科普讲解员的需求,举办了4场针对性强的专题科普能力提升培训。以微信公众号为活动平台,发布生态环境科学知识云竞答线上系列答题活动,依次推出基本理念篇、基本知识篇、基本技能篇和综合篇四轮答题,激发了公众学习生态环境科学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公众参与数量突破10000人次。
       八、做实“十百千”党建特色品牌,凝聚科技创新合力
       (一)做实十个党组织党建共建活动。年初确定第二批开展党建共建的5个党组织,拟定2021年学会党建共建活动清单,并顺利有序地开展相关活动。秘书处党支部先后与中山市环境科学学会党支部、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安全环保部党支部、广州市番禺节能科技园党委、梅州市生态环境局第一党支部和蕉岭分局党支部联合开展了党员科技工作者下基层帮扶活动,帮助企业解决政策和技术方面的疑难问题;秘书处党支部全力支持省生态环境厅乡村振兴工作组工作,积极与肇庆广宁县洲仔镇金场村党支部开展共建,帮扶洲仔镇金场村建设生态环境民众宣传栏等设施;还与广东工业大学环境健康与污染控制研究院党支部开展“毒害污染物治理与健康”主题共建活动,探讨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工作新模式,以“红色基因”引领带动“绿色发展”。
       (二)推进百名中青年党员科技工作者下基层科技志愿服务行动。学会以青年科技工作者委员会为主要依托,积极组织青年党员科技工作者开展下基层科技志愿服务行动,共计组织100余名生态环境青年党员科技工作者,赴佛山、珠海、茂名、梅州等9个地市,开展调研帮扶行动,现场帮助企业解决污染治理难题,开展宣讲培训活动,服务企业数十家,服务人数超过2000人。
       (三)启动千名大学生志愿者环保科普志愿活动。顺利开展大学生在行动科普志愿活动,组建千名大学生志愿者进农村、进学校开展生态环境科普活动,帮助广大农民朋友提高环境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服务我省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提升,切实助力乡村振兴。发布各志愿者分队有关“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助力碳达峰”主题生态环境科普活动报道近20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省科协等公众号亦转发了相关报道。
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学会将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推动我省环境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以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为主线,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党建工作贯穿在学会各项工作中,凝聚我省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合力,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科创广东、科普广东和智慧广东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二是擦亮全省“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和省科协“五星学会”两块招牌。学会进一步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按党章和支部条例的有关要求,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切实规范主题党日活动,不断加强支部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在学会内部管理及各项工作中,使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切实发挥全省“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和“五星学会”的创新、示范及引领作用。
       三是继续承接好生态环境职称评审、环保科技奖、环境咨询专家委员会三大政府转移职能。在省生态环境厅、省科协、省人社厅的指导下,加强评价制度建设,推动方式方法创新,发挥学会智库作用,更规范、更高效发掘优秀人才;进一步优化评奖规则,真正遴选出优秀科技成果并加快进行转化推广,带动行业科技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认真做好环境咨询专家委员会日常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环境咨询专家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作用,围绕我省重大环境决策开展咨询活动,全面提升我省环境保护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真正实现政府转移职能接得住,接得稳。
       四是坚持不忘初心,做好“四个服务”。畅通沟通渠道,听取科技工作者声音,真心实意解难题办实事,服务科技工作者;发挥专家优势,争取多方支持,主动融入积极作为,服务科技创新驱动;盘活科普资源,多元化推动提升科普实效,服务生态环境科学素养提高;集中科技工作者智慧,当好智库做好帮手,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
       五是突出示范引导,努力做好学会五大品牌建设。下一步将继续重点打造学会“十百千”党建特色品牌,塑造“双月论坛”学术交流品牌,培育生态环境科学普及品牌、科技培训服务品牌和行业标准化建设品牌。要持续激发学会活力和潜力,增强学会凝聚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学会辐射力和影响力,力争在行业中起到强有力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学会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团结带领我省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紧盯污染防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更多现代化科技手段和科技支撑,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科普工作,不断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敢为人先、勇攀高峰,努力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