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 2023-03-01     
浏览次数 : 80
更新时间 : 2023-03-01
       2022年,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省生态环境厅、省科协、省社会组织管理局的正确指导下,按照第八届理事会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聚焦全省生态环境科技发展中心工作,积极履行“四服务”职责,不断提升服务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质量和能力,学会影响力、凝聚力进一步得到提升。2022年,学会荣获省工信厅“广东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省科协“广东省科协系统统计调查工作优秀单位”称号;被广东省科协首次授予“海智计划省环境科学学会工作站”称号,被广州市科学技术局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认定为“广州市生态环境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成绩喜人。现将年度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坚持党建引领,凝聚科技创新合力
       (一)多渠道广宣传,强政治重吸纳。通过分支机构、单位会员、地方学会、个人理事和公众服务平台等多渠道宣传学会,积极广泛吸纳有意愿、有实力、有水平的优秀企业和科技人才入会,2022年新增会员单位68家(其中,副理事长单位2家,常务理事单位3家,理事单位7家,普通会员单位56家),个人会员1085名(党员430名),同比增加40.2%和31.2%,对我省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吸纳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二)发挥平台作用,加强政治引领。一是充分利用学会平台宣传作用,不断完善公众号栏目设置,提高原创文章比例,增加资料分享、线上招聘、会员光荣榜等板块内容,同时高度重视二十大精神的宣贯学习,及时进行政策宣贯,并在劳动节、青年节、全国科技者工作日、六五环境日、节能宣传周等重要节日发布宣传海报及专题报道,截至目前,学会公众号共发布党建和政务相关内容300余篇。二是积极利用科协系统平台,对学会党务政务工作进行广泛宣传,省科协新闻管理平台和南粤科创平台采纳发布学会编辑报送的党务政务信息100余篇。“广东科技报”党建强会版面以整版形式刊登了学会党建工作的典型做法,学会《努力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打造党建特色品牌》文章入编广东科技报“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专题报告栏目。
       (三)按规范有计划开展党建工作。学会秘书处严格按照“三会一课”制度,“三重一大”议事规则,以及上级党组织的相关要求,依据学会党建工作重点计划,全年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党的二十大、省十三次党代会和支部廉政建设等主题开展学习;同时通过党课学习、知识竞答、座谈交流、参观学习、联学共建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党建有关学习活动近50次,使得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走深走实,支部理论武装进一步加强,党员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
       (四)持续做实做强“十百千”党建品牌。学会积极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持续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积极开展帮扶基层、帮扶企业、帮扶乡村振兴等“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一是做实党建共建活动。今年先后与中山环境学会党支部和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支部联合共建,与省生态环境厅法规处党支部和广东工业大学环境健康与污染控制研究院党支部联合共建,与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党支部联合共建,与广州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党支部和广州鹏凯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联合共建,与广业环保集团本部人力安监党支部和大湾区区域党支部联合共建,开展了“协调合作,协同育人”“关注环境与健康,保护环境、促进健康”“联学共建,促融合发展”“科技赋能企业发展”“党建引领聚合力,三方共建促发展”等主题党建共建活动。学会党支部全力支持省生态环境厅乡村振兴工作组工作,多次与省生态环境厅宣教处、人事处及学会会员单位党支部代表,组成共联共建帮扶队伍,赴肇庆市广宁县洲仔镇开展“百企帮百村”等系列帮扶活动。学会还积极承办了省科协“科技赋能 助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主题党建共建活动,与4家单位开展联学共建,相关活动得到中国科协、省科协和广东科技报的报道。二是坚持推进科技志愿服务行动。学会积极组织中青年党员科技工作者下基层开展科技志愿服务行动,今年共计组织200余名生态环境中青年党员科技工作者,通过开展宣讲培训、调查评审、现场诊断等方式,分别赴梅州、肇庆、珠海、江门等多个地市,开展调研帮扶行动,现场帮助解决项目入库申请、废水废气污染治理、排污许可等方面的技术难题,累计帮扶企业数十家,帮扶基层环保部门十余次。三是持续开展环保科普志愿服务活动。顺利组织7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开展生态环境科普活动,帮助广大居民提高环境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助力我省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提升。各志愿者小分队有关低碳科普主题生态环境科普活动报道累计170余篇,得到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省科协等公众号的转发报道。
       二、谨记职责,持续优化职称评审工作
       (一)用心开展申报培训辅导服务。一是根据最新文件政策,制作发布《2021年度广东省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手册》;二是将往年近20期职称评审和考核认定的问答内容分类整理,修订发布不同主题内容的《省生态环境专业职称评审有关问题的回复》。三是在学会视频号分类发布20多个生态环境专业职称评审权威解读培训视频和“秒懂职称”短视频,内容丰富全面,浏览量逾3万人次,充分利用了线上传播范围广、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帮助广大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便利查阅最新政策和要求,熟悉评审条件和申报流程,职称评审咨询人数相较往年大幅下降。
       (二)主动解决申报疑难问题。积极与省人社厅、省生态环境厅及申报单位反复沟通联络,妥善解决了我省监测系统垂管后遗留的职称认定和评审归属地问题,以及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属性问题,为相关技术人员顺利参与职称认定和评审申报扫除了障碍。
       (三)动态管理职称评审专家库。学会按照有关要求,向省人社厅提交完成省生态环境专业评委会主任和职称评审专家库的变更备案,完成了专家库专家信息更新,为职称评审工作提供准确的专家信息做好保障。
       (四)认真做好继续教育工作。完成了《2022年度我省生态环境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专业科目学习指南》意见征求及发布工作,为进一步提高我省生态环境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理论水平及综合素质提供专业指导。
       (五)有序开展职称评审工作。一是评委会办公室努力克服因今年政策调整因素所带来的职称评审申报人员翻倍的困难,进行了专题研讨和有效对应,高质量完成了2021年职称评审工作。二是根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2022年度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部署,及时发布了2022年度广东省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人才职称申报评审工作和初次职称考核认定工作通知,通过缩短评前公示时间,调整网上申报受理截止时间,增加分区域分时段集中报送纸质材料建议等做法,进一步提高评审工作效率。
       (六)努力提升职称评审服务水平。分别与广州市技术中心、省水利学会开展了职称评审工作交流活动,吸取各方经验,取长补短,以优化评审工作程序、提升评审工作效率和质量为目的,制作了《职称评审专家工作手册》,为今后更好地开展职称评审工作做好准备。
       三、不忘初心,加强科技服务品牌建设
       (一)聚焦热点问题,建设高水平学术交流品牌。一是举办粤港澳生态环境科技成果研讨会。9月,为切实解决粤港澳地区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供需脱节等问题,搭建企业与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学会联合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举办“粤港澳生态环境科技成果研讨会”,会议线下线上的形式召开,吸引了来自粤港澳地区10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包括技术成果推广、技术需求宣讲和对接交流环节,会议搭建了高校团队老师们与企业代表沟通接洽的平台,实现了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推动合作项目加速落地,着力打通粤港澳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二是成功举办2022年科学技术年会暨学术交流周活动。12月27~30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广州顺利举行以“强化科技支撑,建设美丽广东”为主题的科学技术年会暨学术交流周活动。本次学术交流周共设置7个专题论坛,来自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科技企业负责人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环境监测与检测、环境影响评价及“三线一单”管控、生态文明(“两山”)示范创建与自然生态监管、陆海统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广东省新污染物治理、零碳战略与管理等研究领域做了41场精彩的学术报告,累计共3万余人次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参加了本次活动。会议期间,举办了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专业委员会、环境监测与检测专业委员会、生态文明与自然生态监管专业委员会三个分支机构成立仪式。本次活动为我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号召,探索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努力推动广东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事业迈上新台阶。三是顺利举办粤港澳低碳技术和创新高端论坛暨亚洲低碳技术和创新大会分论坛。12月28~30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广东省科协、广东省科技厅指导,我会主办的2022年岭南科学论坛系列活动——2022年岭南科学论坛系列活动之“粤港澳低碳技术和创新高端论坛暨亚洲低碳技术和创新大会分论坛”在广州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顺利召开。本次论坛以“发展绿色低碳技术,建设美丽湾区”为主题,共设开幕式主论坛和3个专题分论坛,多名国内顶尖专家围绕国际及区域碳达峰、碳中和现状与趋势,就发展绿色低碳技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内容做了22场精彩的学术报告,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湾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针对短板弱项,培育环保科普品牌。一是有序完成全省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监测及提升品牌工作。针对历年监测工作中总结发现的我省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薄弱环节及素养水平较低特定人群开展精准素养提升工作,促使我省相关素养水平稳步达到生态环境部的指标要求。二是高质量完成云科普系列品牌活动。开展了地球家园,水环境保护,电磁辐射科学知识,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气象认知,植物保护,野生动植物等11期云竞答活动,活动参与量近10万人次;积极组织开展科普作品征集和开发活动,2022年度首批全省生态环境科普创作作品征集活动共征集55份参选作品,组织设计制作环境健康科普宣传手册和开展环境健康科普线上展览活动;组织开展了2022年广东省“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选拔推荐工作,推荐的3名讲解员,5份优秀选题剧本均在生态环境部“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总决赛中荣获佳绩,并获“十佳组织单位”称号;组织策划了“生态环境讲解员”及“大学生在行动”典型作品成果展,参与浏览人次超过14万人次,助力学会公众号关注量提升近10000人;在“4·22”世界地球日、“6·5”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科普日等重要主题日期间重点组织开展了“全国环境科学学会联合行动——‘减污降碳公益大讲堂’”、科普讲座和展览、设施公众开放、“大科学家讲小科普”等科普宣传活动,线下活动累计参与人数近5000人,线上活动参与量超过280万人次。三是连续第十三年组织开展广东省“大学生在行动”环保科普品牌活动。今年活动华南农业大学红满堂举行了隆重的启动仪式,广泛动员省内高校组织开展“大学生在行动”活动,并得到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等院校团委和学生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共7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组成了77支队伍分赴省内外,组织了146场科普活动,直接服务人群超过两万人,发放近两万份宣传资料,累计报道171篇,制作活动宣传视频57个,活动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有效推动了大学生志愿者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开展生态环境科普工作。四是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开展科普工作,探索打造学会新科普品牌。协助省生态环境厅编制了《广东省十四五生态环境科普工作实施方案》《广东省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管理办法》等;协助组织开展“第八批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和“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2022—2026年度和2023—2027年度)申报推荐工作,其中推荐参评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的6家单位中有3家入选,经省生态环境厅及科技厅公示的3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推荐至生态环境部均进入二轮评审。同时,积极承接中山市普法公园科普内容设计工作,为今后开展科普实体建设积攒宝贵经验;新开辟电磁辐射科普服务,电磁环境主题开放日活动同期制作了电磁辐射专题科普活动视频,活动获央视、省电视台、广州市电视台转载报道;围绕大型环保技术研讨、环保技术交流、环保技术评审等开展科普挖掘,按时保质为广州市科技管理平台提供生态环境技术科普服务,全年完成科技类科普稿件80篇;协助省科协完成“粤科普平台”大生态环境板块方案设计,为后续承接相关平台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学会在做好政府部门科普工作好帮手同时,努力积极探索科普品牌建设的新领域、新方向。
       (三)加强标准化服务,培育高质量标准品牌。持续加强学会标准化服务,邀请业内权威专家严格把控标准质量,学会团体标准品牌效应持续提升。截至2022年11月,《广东省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合流制排水管道沉积物在线冲洗与旋流分离技术指南》等16项团体标准已通过立项论证,《水质  抗生素类化合物的测定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土壤 抗生素类化合物的测定  超声提取-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2项新污染物的检测标准正式发布。同时,学会联合相关单位申报了《核应急物资储备标准》《广东省餐饮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两项省级地标及《地下式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技术规范》1项广州市地方标准。
       (四)服务科技创新,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品牌。一是高水平开展科技成果评价鉴定工作,科技成果评价影响力不断提高。今年共组织了13场高水平环保科技成果评价鉴定,其中,《北江流域典型行业铊污染控制技术及示范应用》《区域臭氧预报和精细化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广东省环境风险全过程管控体系构建及示范应用》《南方地区低碳源生活污水处理提标升级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广东省危险废物全过程数字化监控及管理应用示范》《基于纳米晶生长调控的水固介质重金属分离与富集原理》《有机污染农田土壤安全利用技术与应用》《深圳市环境空气质量精准预报与靶向治污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等10项成果评价均邀请多位院士担任评价鉴定专家,评价项目水平明显上升,我会的科技成果评价行业认可度进一步提高。二是顺利完成省环保科技奖评审工作,获奖项目水平持续提升。上半年,在省生态环境厅的指导下,学会开展了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项目征集与评审工作。今年共受理60个技术类项目,5个科普类项目,经专家分组预审、集中答辩、投票表决和公示等环节,评选出科技类一等奖获奖项目10项、二等奖获奖项目14项,科普类获奖项目2项,并推荐4项科技类项目参评2022年度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取得了“典型新污染物污染农田土壤安全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获一等奖、“中间再热中温超高压垃圾焚烧发电运行技术”获二等奖的喜人成绩。三是积极打造生态环境协同创新平台。学会联合广州市环境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省广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广州环保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成功申报了广州市科技局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社会发展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共同建立了“广州市生态环境科技协同创新中心”,重点聚焦生态环境领域重大科技需求,着力解决行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和“卡脖子”问题,逐步打造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规划、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引领广州市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工作。四是紧紧围绕科技创新服务开展系列工作。完成了《广东省十三五科技发展报告》《广东省环保装备发展研究报告》《广东省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对策建议》《广州市生态环境科技发展调研报告》《广州市生态环境科技发展对策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科技成果;其中科技发展报告在学会2022年度学术年会上正式发布。
       (五)加强资源整合,打造科技培训品牌。一是着力打造学会科技公益大讲堂品牌。充分利用网络直播的方式,面向广大会员共举办八期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科技公益大讲堂,开展了广东省环保科技奖、青年科技奖申报宣贯,环境噪声影响评价技术宣讲,《广东省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运行管理技术规范》、《固定污染源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排放标准》、《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处理产物填埋污染控制技术规范》解读,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中国气候投融资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走进双碳时代等专题讲座,直播总浏览人数超过1万人。二是聚焦热点,举办广大会员需要的专业技术培训。联合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举办了2022年广东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班;联合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举办两期碳管理技术人员系列培训;联合梅州市计量学会以现场授课结合实操的方式举办梅州市机动车“三检合一”检验检测人员培训班;创新培训模式举办了2022年广东省环境影响评价导师制——沉浸式培训班、2022年广东省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能培训班等。三是发挥资源优势,协助政府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协助广州市生态环境局举办了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培训、广州市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技术评估要点专题培训;协助梅州市生态环境局举办梅州市2022年清洁生产培训;协助珠海市生态环境局举办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现场执法检查要点培训、印刷电路板行业环境执法要点培训、固定污染源执法监测技术培训、生态环境执法稽查培训;协助珠海市生态环境局金湾分局举办珠海市金湾区2022年第一期排污许可证专题培训;协助肇庆市生态环境局开展2022年全国低碳日举办低碳宣贯培训等。四是创新思路,积极拓宽培训新领域。积极申报举办“广东省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职业技能竞赛”并通过省人社厅评审入围广东省行业企业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目前竞赛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待疫情平稳后即可实施;积极承接珠海市生态环境局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无人机执法比武及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知识竞赛等执法系列培训活动,该模式属全国首创;积极协助会员单位开展广东省典型行业企业用地及周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数据审核、成果集成等专题业务培训,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成效显著。
       (六)主动对接,树立科技人才服务品牌。一是精心组织筹备,完成生态环境青年科技奖评审推荐工作。在省生态环境厅的指导下,开展2022年度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青年科技奖评审工作。今年共收到32份申请材料。经材料评审、集中评议、投票表决和公示等环节,评选出5名金奖获奖人员和10名优秀奖获奖人员,并提名金奖获得者参选第五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其中郑晶、金超及岳玎利同志分别荣获第五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金奖和优秀奖,成绩喜人。二是积极做好优秀会员人才推荐工作。积极转发《广东省科协关于开展 2022 年度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粤科协组〔2021〕16 号)和《转发中共中央组织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提名工作的通知》,发动有关会员积极参与申报,共向省科协推荐了会员单位广州鹏凯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朱枭强、华南师范大学黄明智等10人的申报。三是积极建设更广泛的科技人才资源平台。学会成功完成广东省科协海智计划工作站建站申请,进一步夯实学会人才服务平台,为下一步组织开展海外招才引智工作,集聚国际化人才和海外创新资源,助力我省创新驱动和科技创新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提高服务能力,努力增强会员获得感
       (一)加强秘书处能力建设。一是进一步优化调整学会秘书处内设部门,新成立科普与标准部,完善职能配置,使得各部门职责更加清晰。二是建立全新OA办公系统,不断完善工作审批程序,使得办公流程审批更加顺畅,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三是完成档案管理制度、费用支出制度等学会制度制定和完善,提升学会整体管理水平。四是完成历史档案和固定资产的梳理工作,使得秘书处档案及资产管理更为规范。五是定期组织员工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包括常用办公软件快捷处理方式、公文写作规范、办公礼仪、常用会议摄影技巧等基础工作技能,使得员工工作效率和业务能力持续提升。六是积极构建行业宣传交流平台,与《环境生态学》期刊合作,设立“广东省学术专栏”,成为该专栏在省内唯一合法稿件征集单位,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高水平的学术及业绩成果展示平台,截至10月共征集优秀论文50余篇,反响热烈;12月,该刊物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学会积极筹办学会内刊《广东环境科学》,并已取得省新闻出版局核发的《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正紧密筹划首期刊物的编印工作。
       (二)推进学会运作规范化建设。根据社会组织管理局及学会《章程》相关要求,分别召开了第八届常务理事会第六次、第七次、第八次会议,审议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变更名单、新增会员单位、学会2022年度优秀会员及优秀分支机构评选方案等事项;召开了第八届理事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讯),审议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监事变更名单、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分支(代表)机构专项整治自查自纠总结等事项。
       (三)持续完善会员管理。一是依托会员管理系统不断完善个人会员信息档案,全面、准确、动态地掌握个人会员存量和人才结构信息,提升个人会员管理水平。二是努力强化单位会员对学会的认可度,提升单位会员入会的归属感,通过对新入会单位会员授予牌匾证书,并在学会微信公众号刊登“光荣榜”进行广泛宣传。三是积极开展优秀单位会员及个人会员的年度评优活动,提升会员入会的荣誉感。
       (四)不断规范分支机构管理。一是建立了学会与各分支机构定期沟通交流机制,定期跟进督促各分支机构积极围绕机构特点开展相关工作,印发《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关于分支机构报送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计划的通知》,及时收集各分支机构的年度工作总结次年工作计划。二是结合《广东省民政厅关于开展规范全省性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积极开展分支机构自查自纠工作,形成分支(代表)机构专项整治自查自纠总结材料,并顺利完成省了省民政厅组织的专项整治现场检查工作。三是通过开展优秀分支机构年度评优活动,有效鼓励和调动各分支机构积极参与学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加强会员交流。为畅通会员表达诉求和建言献策通道,加强会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有效发挥学会服务功能,一是在学会微信公众号上增设资料分享、线上招聘、新会员入会光荣榜、会员动态等板块,丰富交流内容。二是通过各类会员微信交流群及QQ群,不定期向会员推送丰富多彩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人才市场等最新信息。三是不定期走访会员,全年共走访了(互访)深圳市长隆科技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会员单位,向会员介绍学会工作动态,传达最新的生态环境科技政策,了解会员诉求,实现多维度会员服务,不断提升会员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五、多渠道宣传,持续扩大学会影响力
       (一)发挥枢纽,上情下达强执行。学会充分发挥枢纽作用,做好与上级部门的汇报沟通,把牢政治立场,从大局着眼,提高自身站位;同时加强秘书处各部门间协调统筹,形成协同配合、整体联动、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督促引导学会各项工作突出重点和亮点,并及时进行有效宣传,持续输出学会优秀社会形象,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二)通畅讯息,多种渠道广宣传。一是通过学会公众号共发布1089篇文章,其中,原创文章302篇,总阅读量38.05万,总关注数2.44万人,净新增关注数1.39万人,是2021年(总关注数1.05万人)的2.32倍。二是通过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官网发布政务信息53篇,通过南粤科创平台发布学会动态信息40余篇,学会政务信息建设工作在全省科技社团中名列前茅。三是通过协会微信视频号和抖音视频号发布《秒懂生态环境与健康》《秒懂职称》等系列视频以及环保科技奖、青年科技奖获奖成果展示等数十个科技视频,总阅读量5.23万。四是按季度全面梳理学会大事记,并在官网予以发布,让公众更加全面系统了解学会工作。五是及时跟进有关部门发布的讯息,按时保质完成学会科协年鉴、科协学会志等编制工作,并高效完成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信息反馈和各项综合统计上报工作,屡获上级部门好评。六是积极参加评优评先活动,首次参与省社会组织管理局组织的“省先进社会组织”评选,择优进入答辩环节;积极响应省科协十年优秀工作案例征集选树活动,向其报送的《坚持党建引领 科技科普两翼齐飞》《努力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打造党建特色品牌》《环保科普在行动,生态文明入人心》等原创文章,均被采纳,并在广东科技报及其公众号进行展示,有效扩大了学会影响力。
 
2023年工作计划
       2023年,学会将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政治吸纳,推动党建与业务高密度高质量融合发展,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会员服务宗旨,重点围绕学会科技服务品牌建设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环境与健康、新污染物防治、新材料应用等热点,继续举办岭南科学论坛、亚洲低碳技术与创新大会、首届粤港澳生态环境青年科学家高端论坛、年度科学技术年会、系列学术沙龙等论坛活动,大力推动领域内学术交流、科技成果对接、产学研用,继续做强做优学会学术交流品牌。
       二是精心策划做好广东省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职业技能竞赛,积极申办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工职业技能竞赛,联合环评分会举办首届环境影响评价大比武等活动,努力推动行业技术人才业务技能提升,创新打造学会技能竞赛新品牌。
       三是努力做好环境影响评价、碳管理、环境监测、固体废物管理等领域的服务行业培训及清洁生产、生态环境综合执法、资金项目入库申报等方面的服务政府培训,同时聚焦行业热点,定期举办会员关注度高的新政策新技术公益宣贯培训;启动生态环境总工程师高级研修班、农村污水处理技术人员专题培训班、生态环境高端咨询系列培训班等,稳步推进学会科技培训品牌建设。
       四是持续做优科技成果评价、遴选和转化推广工作,充分发挥学会的桥梁枢纽作用,积极探索学会模式的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带动行业科技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探索建立学会科技成果转化品牌。
       五是建立务实、规范、有序的“海智计划”等人才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广东省科协海智计划省环境科学学会工作站平台,依托本地创新创业载体,组织开展招才引智工作,同时继续做好学会传统人才举荐工作,做精学会特色科技人才托举品牌。
       六是坚持全流程把控质量,提升学会标准化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参与标准制定的作用,加强生态环境行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标准制定全流程质量管理,力求每一项发布标准成为行业标杆,有力保障我省生态环境相关标准规范的有效供给,推动学会标准品牌再上新台阶。
       七是用心筹划科普传播工作,扩大高校合作范围、强化多领域协同、增强全社会参与度,持续推动“大学生在行动”活动、“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大赛、大学生科普创意创作大赛、“大科学家讲小科普”及“云科普”等主题日科普系列活动再上新台阶,树立学会优质科普品牌形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的关键之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美丽广东建设进入关键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科技类社团,学会将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科技驱动行业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广东省生态环境科技事业发展中心工作要求,积极谋划2023年学会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发挥学会平台与资源优势,不断塑造发展新引擎新动能,更坚定地做好创新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科普知识传播和科技人才举荐等服务,为我省科技创新,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广东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