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2023年工作总结与2024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 2024-03-04     
浏览次数 : 242
更新时间 : 2024-03-04
       2023年,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在省生态环境厅、省科协和省社会组织管理局的正确指导下,在理事会的带领下,紧紧围绕我省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工作,坚持党建引领,团结依靠广大会员和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作用,积极促进我省生态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和科学知识普及,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科学文化氛围,用心用情服务生态环境科技人才及广大会员,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科技事业作出了应有贡献,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会事业得以高质量发展。2023年,学会获评生态环境部全国大学生在行动“优秀组织单位”,省科协系统政务信息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广东)“优秀实习单位”;荣获生态环境部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比赛“突出贡献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生态环境厅廉洁文化建设知识竞赛“三等奖”。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党建引领促发展
       学会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开展特色党建品牌创建,凝心聚力,以“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环境杂志第四期发表了学会《新时代高质量党建 引领科技社团高质量发展》宣传文章,《广东省科技社团党建的探索与实践》刊登我会“高质量党建促进高质量会建”典型案例。
       (一)政治吸纳持续加强。一是通过分支机构、地方学会、各类宣传平台及举办系列学术交流活动等途径,积极吸纳有意愿、有精力、有水平的优秀企业和人才入会。截至2023年12月31日,新增会员单位66家,个人会员1008名(其中,中共党员311名),对我省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吸纳不断增强。二是积极发挥党建工作示范点作用,为成立党建领导小组及分支机构党建工作小组,确保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而积极筹划。
       (二)政治引领常抓不懈。学会坚持利用平台宣传作用加强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政治引领。一是调整优化了公众号栏目板块,坚持日更公众号3篇及以上,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共发布公众号1050篇,其中原创文章516篇,党建宣传相关文章185篇,政务要闻196篇,新增关注量11797人,总关注量33188人,总阅读次数达39.5万。二是通过视频号、B站号、抖音号、南方号定期宣传青年科技奖和讲解员总决赛等展示视频,持续利用新媒体扩大学会宣传影响力,新开通的南方号,关注量超过1万人,总阅读量超过15万。三是省科协两大平台稿件采纳量大幅增长。学会及时向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通讯、南粤科创平台、省科协科学政务信息编辑报送学会宣传文章200余篇。其中,省科协新闻管理平台采纳发布98篇,同比增长58%;省科协南粤科创平台采纳发布学会秘书处党支部编辑报送的党建及业务信息67篇,同比增长52%。另外,还积极为省生态环境厅环境年鉴梳理编撰学会亮点工作,积极扩大学会影响力。
       (三)党建特色品牌活动形式多样。学会结合全省“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创建,积极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坚持开展形式丰富的党建品牌特色活动。一是党建共建聚合力。通过与会员单位、兄弟学会、科技园区、研究院所和重点企业等具有广泛代表性党支部开展党建共建,以党建促会建、促企建,成效显著。分别与省生态环境厅机关党委、广东科技报社、省环境技术中心、省核工业地质局辐射环境监测中心、省航空航天学会、学会环评分会、珠海市供水与排水治污中心,以及江门、河源、梅州、韶关、清远、佛山等地市行业主管部门、环保社会组织、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开展“推进省级科技社团机构规范化建设,着力打造‘五星学会’样板”“开展党建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主动靠前服务,以合规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守护水生态安全,助力高质量发展”等系列主题共建活动,充分结合科普巡展、职称宣贯等活动,推进乡村振兴、科技帮扶、科普宣传、职称申报等服务协同增效,逐步形成“党建+科技+科普+职称”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态势。二是“党建+科技帮扶”进企业进园区。统筹开展科技志愿服务行动,组织百名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下基层开展科技志愿服务行动,把他们的技术特长有效应用到基层污染防治工作的一线。积极发挥学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作用,科技帮扶进企业,组织中青年专家团队赴梅州市、珠海市、清远市、汕头市、茂名市、东莞市等地方基层企业开展科技帮扶、政策宣贯,帮助当地解决实际问题,助力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科技帮扶进园区,联合我省行业主管单位和相关企事业单位,深入江门开平翠山湖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和惠州大亚湾石化产业园区,以及梅州、河源等地市工业园区指导环评、水生态修复等工作,促进园区企业合规管理,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党建+科普”惠群众。组织近千名大学生志愿者赴基层开展生态环境科普宣传,2023年学会组织了来自中山大学等9所高校的81支大学生队伍、786名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分赴省内外28个地市开展“环境与健康”“低碳环境”主题活动,弘扬生态文化新理念,倡导形成绿色低碳、简约适度的健康生活、生产方式,充分落实科普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提高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责任意识和参与度,影响人群超过2万人。
       二、学术交流品牌活动欣欣向荣
       学会聚焦生态环境领域热点问题,围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粤港澳生态环境青年人才、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开展了多场高水平学术交流品牌活动,学术影响力和会员凝聚力进一步提升,为推进生态环境科技自立自强,以高水平保护服务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成功举办粤港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粤港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等领域开展了34场学术报告。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代表现场参会,线上直播总浏览量达11.5万人次。
       (二)隆重举办首届粤港澳生态环境青年科学家论坛。设开幕式主论坛和6个专题论坛,多名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学者围绕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前沿等内容做了122场学术报告,并围绕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组织高校与企业的对接交流会,吸引了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和省内外的40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线上视频直播总浏览量达17万人次。论坛揭晓了“青年科学家关注的十大生态环境科学技术问题”。
       (三)举办保护生物多样性助力两山转化研讨会。与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保护生物多样性,助力‘两山’转化”研讨会,来自全国有关科研机构、高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相关媒体共100余名代表参加研讨,线上视频直播总浏览量达5万人次,为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四)成功举办年度科学技术年会。在广州成功举办了以“科技创新引领,助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为主题的科学技术年会,吸引了500多位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共议新阶段下我省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战略和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多名院士及权威专家围绕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水污染防治、土壤环境保护、无废城市、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等领域做了116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五)积极协办,扩大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协助筹办“第五届粤港澳生态环境高端论坛”“亚洲低碳技术创新大会暨第三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粤港澳新污染物风险管控学术论坛”等高端学术会议。
       三、环保科普品牌活动精彩纷呈
       学会通过开展环境健康科普、云科普等系列活动,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大学生在行动等品牌活动,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普及生态环境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探索打造科普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提升科普服务力、影响力。
       (一)有序推进环境健康科普系列活动。一是升级广东省生态环境健康VR云展馆,在原有生态环境与健康展厅的基础上,扩充了生态环境讲解员、科技成果科普化等展厅,依托VR技术,融合低碳设计理念,720°无视觉死角虚拟漫游,一经上线广获好评。二是在广州市儿童公园启动了广东省环境健康科普展览活动,展览设三个展区,邀请环境健康专家向活动现场的儿童家庭普及环境与健康科学知识,活动当天吸引3000余人现场观看。三是在茂名露天矿博物馆启动了地市巡展的第一站,陆续在梅州、河源、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汕尾、韶关等省内十余个地市开展环境健康科普巡展。四是高质量完成全国首份省级素养发展报告和首个环境健康传播能力评估导则。《广东省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发展报告》全面总结了我省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近年发展态势,分析总结研究提出更有效的素养提升经验做法;《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健康传播能力评估导则》有效规范了我省环境健康传播能力评估工作,突出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引导,为各地环境素养提升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为加快打造健康中国的广东样板提供了科学指引。
       (二)首次以大赛形式组织开展广东省“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选拔活动。首次采用视频讲解初赛和现场随机命题+语言类才艺表演决赛的形式遴选优秀讲解员,协助省生态环境厅连续第三年获“十佳组织单位”称号、学会荣获“突出贡献奖”。评选推荐的一等奖选手及相关优秀剧本参加生态环境部“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大赛,获生态环境讲解员三等奖1名,“优秀剧本”称号2个。
       (三)积极开展城市噪声科普宣传和培训课程开发。一是加强对外科普宣传服务工作,完成深圳交通噪声污染防治科普手册及3篇推文,推文在省生态环境厅、学会公众号及南方号等平台发布推广,科普手册在学会公众号发布推广。二是积极提升科普服务能力,打造生态环境科普培训课程,高水平完成城市噪声科普材料编制和宣传。
       (四)学会线上线下“云科普”活动影响人次再创新高。一是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主题科普活动,在江门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科普基地开展《“核”力筑梦 共赴未来》主题科普讲座活动;在珠海市大镜山水库,利用水质监测无人船开展实地采样检测,开展“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点亮精神火炬”主题科普活动;在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发展《绿色核能 聚力“两山、双碳”》主题科普讲座活动等。二是连续第十四年开展“大学生在行动”环保科普活动,参与学生队伍和影响覆盖人群再创新高。三是开展广东省“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作品云展播,访问量超过43万人次,决赛直播观看超过14万人次。四是在世界水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时点开展11期云竞答活动,活动参与量突破10万人次。五是开展碳排放及减排潜力、生态文明与生物多样性近10次技术、政策与标准解读直播活动,线上观看量近10000人次。六是积极开展环境健康、噪声原创科普作品,及省内科技成果科普化征集科普作品的线上展播,线上观看量超10000人次。七是积极承办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征集作品超过1000份;开展生态环境科技成果科普化典型案例和优秀科普作品征集活动,推荐14个优秀作品至生态环境部,其中5个作品受到表彰。
       四、标准化品牌逐步强化
       学会积极加强标准品牌的宣传推广,开展了标准解读视频直播,发布标准相关公众号原创文章近20篇,制作标准制修订流程,严格按照程序和质量要求,完成18项团体标准立项,11项团体标准专家咨询会并开展征求意见和10项团体标准发布。同时,加快地方标准编制,助力地方标准支撑,完成广东省地方标准《核应急物资储备标准》(送审稿)和广州市地方标准《地下式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技术规范》(送审稿)技术审查;完成《餐饮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及专家咨询。学会标准化工作体系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五、科技成果转化品牌建设稳步推进
       学会精心组织筹备,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一是在省生态环境厅的指导下,组织开展了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项目征集与评审工作。今年共评选出科技类一等奖获奖项目8项、二等奖获奖项目13项,科普类获奖项目3项,推荐参评2023年度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的项目,1项荣获二等奖。二是强化科技成果评价组织方的责任意识,把科技成果评价的科学性、合理合法性和公平公正性放在首位,严把质量关,共组织了19场科技成果评价鉴定会,其中9项技术成果获院士莅临指导,科技成果评价行业认可度创新高,发展态势良好。三是积极发挥科技协创中心作用。学会联合建立的广州市生态环境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有效开展了技术创新、产业规划、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五大平台建设,围绕广州市生态环境重点任务和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开展了碳达峰碳中和监测关键技术、大气污染协同防控、水中新污染物溯源、污染土壤高效修复等重点课题研究,为行业主管部门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服务。协创中心中期建设成果获评估专家高度肯定,考核优秀。
       六、科技服务品牌不断深入
       学会主动协助地方基层政府开展科技工作,科技咨询服务不断做大做深,主要为省生态环境厅,广州市、梅州市、珠海市、江门市等地方行业主管部门提供科技咨询,开展市级生态环境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排污许可证证后审核及监管、园区协调规划环评、环评评估等工作。项目谋划管理工作得到拓展,协助省科技厅调查生态环境领域重点研究方向并提出建议,完成《广东省生态环境重点研发课题管理办法》,推动省生态环境厅开展科技立项,陆续承接地方有关项目管理服务。
       七、人才服务更显实效
       学会坚守职责,注重职称评审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加强科技培训品牌培育,积极对接省科协人才举荐,全力推进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广东科技报“科技社团助力高质量发展”栏目刊登了学会《抓住高质量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关键变量》典型人才服务经验与亮点工作。
       (一)职称评审工作更具实效性。一是宣贯工作切要点更有效。针对职称咨询常见问题,有的放矢,制作并发布“秒懂职称”系列短视频、职称小课堂、一图读懂系列解答及年度职称评审手册,助力申报人快速直观理解职称评审要求,便利查阅最新政策和熟悉评审条件和申报流程。二是服务评委专家的水平有所提升。组织召开评委会专家交流培训会,制定了覆盖各级别、全流程的职称评审专家工作手册,对疑难问题的评审尺度进行了统一,手册的使用提升了评审工作质量和效率,获得专家一致好评。三是职称评审后期工作跟进到位。及时处理评后事项,完成材料备案,保障广大生态环境专业评审通过人员第一批下载职称证书。
       (二)科技培训品牌培育初见成效。一是聚焦热点,结合广大会员需求,举办系列市场培训。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导师制沉浸式培训班,碳核算核查专题培训班,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和实验室认可内审、管理评审等培训,社会反响良好。二是发挥学会优势,协助政府开展能力培训。举办广州市生态环境局荔湾环境监测站年度系列培训、梅州市环境影响评价能力提升培训等;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建设方案》及宣传简章,助力行业主管部门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三是创新思路,积极拓展职业技能相关活动。与固体废物专业委员会联合,成功举办2022年度广东省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职业技能竞赛;与环境影响评价分会联合,首次成功举办2023年广东省环境影响评价技能“大比武”活动;向省人社厅成功申请“广东省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进入培育辅导名单,积极为行业培育高水平技能人才。四是与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广东东实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东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等会员单位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开展人才培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工作,不断拓宽人才服务渠道。
       (三)科技人才遴选及交流活跃。一是在省生态环境厅的指导下,组织开展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青年科技奖评审,评选出5名金奖获奖人员和10名优秀奖获奖人员,并提名金奖获奖人员参选第六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其中1名获金奖、1名获优秀奖。二是积极组织参与省科协人才举荐。推荐10人申报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计划;推荐1位候选人至省科协参评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第八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推荐1人参评省科协第十七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三是积极参与省科协人才服务活动。引导会员单位参与省科协“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共征集7家单位24个岗位,获“优秀实习单位”称号;推荐实习单位导师参加中国科协“领航计划”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国情研修活动。四是积极发挥学会海智工作站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粤港澳生态环境青年科学家论坛等交流活动,同海外科技团体及科技工作者建立联系,促进粤港澳行业人才沟通交流,动员、团结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促进科技创新。
       八、会员服务工作多措并举
       (一)加强交流,打造宣传交流平台。一是通过学会公众号,发布会员动态、会员风采、分支机构动态、线上招聘内容等内容。二是通过各类会员微信交流群及QQ群,不定期向会员推送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人才市场等信息。三是在网站和公众号增加了投稿渠道,畅通会员信息交流渠道。四是定期在学会网站发布季度工作简报,方便会员快速了解学会工作。五是组织会员单位参加学术年会、生态文明艺术双年展、博鳌亚洲论坛国际科技与创新论坛等活动。六是加强会员走访,共走访(互访)广东联泰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等约50家会员单位,传达最新的环境科技政策,了解会员诉求,开展多维度会员服务。
       (二)加强能力建设,提升会员服务水平。一是与浙江、江苏、重庆等兄弟学会开展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先进办会经验。二是坚持发布宣传文章三级审核制度,确保内容准确、权威,组织学习新闻稿写作课程,提升秘书处写作水平,增添亮点和点击率。三是继续与科技核心期刊《环境生态学》合作建设“广东省学术专栏”,共征集稿件60余篇;完成学会内刊《广东环境科学》全年两期编印,为会员提供学术成果展示交流平台。四是建立学会与分支机构定期沟通交流机制,定期跟进督促分支机构开展工作,结合各分支机构实际情况,举办生态环境领域“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沙龙、澳门环保展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大会环境监测专题会议。五是加强广东省环境影响评价行业规范管理,完成首批18家环境影响评价编制单位水平评价,积极推进行业自律。六是通过自查不断优化审核流程,定期开展员工团建、培训等活动,积极提升学会秘书处办公效率和凝聚力,更好地服务会员。七是开展优秀会员及分支机构评选,鼓励调动广大会员参与学会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学会凝聚力和影响力。
 
2024年工作计划
       2024年,学会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不断增强“四服务”能力,精心培育“1+6”服务品牌,全面提升学会的政治引领力、学术影响力、创新服务力、文化传播力和会员凝聚力。
       一、强化党建引领,提升工作实效
       (一)发挥党建工作示范点作用,推动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科协 广东省民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广东省科协学会工作的指导意见》,发挥广东省科技社团“全省‘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作用,示范成立党建领导小组及分支机构党建工作小组,确保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
       (二)发挥平台优势,整合资源,持续加强会员吸纳。积极发挥学会宣传和科技交流平台作用,利用“广东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广州市生态环境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科协海智计划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工作站”等平台功能;同时通过沟通交流,整合资源,多渠道调动分支机构及地方学会积极性,积极为会员做好科技成果对接、人才培训/举荐、人才招聘、技术服务等工作,抓住开展学术交流、职称宣贯、科技培训、技能比武等活动契机,加强政治吸纳。
       (三)党建活动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争取全省覆盖,取得实效。加强与学会会员、分支机构、地方管理部门和社会组织等的共建交流,通过联合开展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路演活动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组建科技志愿服务队开展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职称宣贯和环保科普等系列送政策送服务进园区进企业活动,利用科技公益大讲堂开展线上科技帮扶活动,每年开展区域性党建共建活动至少10场,争取两年内实现全省各地市全覆盖。
       二、聚焦热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
       一是筹办2024年科学技术年会、粤港澳海洋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论坛、“无废城市”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围绕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开展学术交流、科技成果对接和转化、产学研用等。二是聚焦环境健康风险与新污染物防治、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环境治理功能材料等热点,以分支机构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牵头为主,举办学术沙龙等活动。三是结合学会举办的系列技能竞赛,配合举办相关学术论坛。四是加强与国际环保相关机构的交流与学习,面向会员开展有针对性、实质性的技术交流及生态环境考察,组考察团赴欧洲等开展生态环境科技学术交流及科技成果对接活动,提升会员企业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三、系统化管理,高标准开展标准工作
       一是全流程把控质量,推动学会标准品牌做精做优。继续提升学会标准化服务水平,完善标准制定全流程质量管理,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参与标准制定的作用;谋划新的标准立项方向,保障我省生态环境相关标准规范的有效供给,推动学会标准品牌做精做优。二是加强标准研究,推进各项地方标准按时保质完成。组织省内权威专业团队,持续开展各项地方标准的调研和研究编制,持续完善和推进现有地方标准项目,积极谋划新的地方标准申报与编制。
       四、强化服务效能,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强化学会科技服务工作效能,开展行业科技动态调查,定期发布科技发展报告,提供行业科技咨询服务;面向社会征集先进污染防治技术并予以发布;创新宣传渠道,面向社会宣传和推广先进技术;打造人才服务、技术交流、产业孵化合作平台;开展技术路演和科企对接活动,提供最广泛的技术交流途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学会科技科普两翼创新联合体;探索技术投融资综合服务等。
       五、统筹推进,推动科技服务工作高质量完成
       (一)打造全新生态环境技术评估体系。加强学会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宣传和展示,开展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吸引更多单位到学会开展科技成果评价。以有效解决实际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探索建立技术评估及成果评价体系,制定相关规范和管理办法,科学遴选先进适用技术,建立技术成果库,为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
       (二)拓展第三方评审评估。充分发挥学会的平台功能,为科研机构提供第三方课题验收、项目评审服务,为企业提供第三方技术咨询评审服务,为工程技术提供第三方技术解析评估服务,为地方行业主管部门提供环评评估、土壤调查技术评估、废气专家咨询、监管合规性评估等第三方的评估工作,为我省相关机构提供专业、公平、公正的第三方评审服务。
       (三)优化省环保科技奖评奖。在省生态环境厅的指导下,加强环保科技奖评价制度建设,推动方式方法创新,发挥学会智库作用,进一步优化评奖规则,使评奖工作更加科学严谨,真正遴选出优秀科技成果并加快进行转化推广,带动行业科技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做实科技支撑和科技帮扶服务。一是协助省生态环境厅开展科技创新规划相关工作,为我省生态环境领域科研立项和科技项目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发动省内各单位开展痛点难点问题的课题研究,为服务我省生态环境中心工作做好科技支撑。二是做深做实生态环境科技帮扶相关工作,协助各地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是持续开展广州市生态环境科技协同创新的相关工作,组织参与科研课题研究。
       (五)做好技术咨询服务。一如既往将技术服务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支撑学会各项工作开展,主要技术服务工作包括:协助各地市开展专项资金项目谋划和事中事后管理,编制资金项目实施方案,开展规划环评、ESG咨询服务、固废核查、排污许可证审核与事后监管、环境统计等技术咨询服务工作。
       六、全面规划实施,开创学会科普工作新局面
       (一)潜心研究,突显环境与健康工作成效。一是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健康传播能力试点评估,促进生态环境类科普基地和相关企业的生态环境与健康传播能力提升。二是开展广东省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工作研究,探索各地市及相关区县环境健康管理试点的特色定位,谋划环境健康工作与旅游文化、现代农业、康养、绿色食品、房地产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出各相关地区“环境健康+”特色产业发展建议,丰富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
       (二)精心筹划,打造学会科普活动品牌。一是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普知识云竞答、科普作品云推介、云展播、科普教育云课堂等“云科普”系列活动,扩大科普宣传影响范围。二是通过举办广东省大学生生态环境科技科普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大赛、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广东赛区选拔、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等系列比赛,提高青少年、大学生等重点人群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全社会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三)加强资源盘整,建设学会科普平台。一是积极建设科普人才库。积极发掘聚拢科普专家和科普人才,建设科普人才库,组建科普工作委员会,指导学会科普工作开展。二是积极建设科普资源库。培育和推荐我省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普基地,加强科普基地资源整合及科普资源发掘。三是积极建设科普成果库。引导各类生态环境科技获奖项目、基金课题、标准项目及各类赛事,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科普化,遴选培育各类优秀科普成果。
       (四)开展创新探索,寻求学会科普工作新突破。一是探索开展生态环境科普团体标准研究,将科普发展的典型实践提炼总结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我省生态环境科普工作提供标准支持。二是积极制作各类生态环境原创科普产品,研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设计与创建,开展科普培训和课程开发研究工作,寻求学会科普新突破。
       七、夯实基础,做好人才服务工作
       (一)做好职称评审服务。一是启用职称评审工作人员手册,实现会务工作的标准化,高效完成年度职称评审任务。二是持续开展职称政策宣贯。开展区域性、专业性专场、专题职称政策线上线下宣贯,增强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普专业技术人员对职称申报政策和标准的理解。三是根据生态环境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和需求,系统规划和设计职称评审代表性成果清单,完成职称评价标准条件修订完善工作,力求在更贴切行业实际的同时,引导生态环境专业技术人才向更符合我省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方向发展。四是推动生态环境行业工程领域高技能人才贯通申报职称评审和粤港澳大湾区工程师资格互认,助力拓宽人才发展区间和人才高地建设。
       (二)优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继续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编制单位水平评价工作,举办2024年度广东省环境影响评价技能“大比武”。二是继续申请和开展省人社厅“广东省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职业技能竞赛”,做好“广东省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申请及培训评价。三是持续关注会员需求,动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碳管理、环保主任、农村污水运维、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等领域的市场培训。四是持续为行业主管部门做好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执法等方面的培训服务。五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拓宽培训领域,开发广东省生态环境科学教育平台,全方位开展继续教育和生态环境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八、推进规范化建设,提升会员服务水平
       (一)提升宣传水平。一是提升稿件质量和水平。坚持宣传工作与学会科技服务宗旨和职责相结合,努力当好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联络员”、决策咨询工作的“研究员”和科技创新智库建设的“宣传员”。二是增加原创稿件占比。进一步深入研究用户需求,结合公众实际需求,加大对学会奖项申报、推优评先、职称评审等工作的宣贯,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内容,增加关注用户的粘性。三是做好《环境生态学》“广东省学术专栏”的宣传及征稿工作,做好内刊《广东环境科学》的编印及宣传工作。四是精心梳理,争取获得省社会组织管理局5A评价。
       (二)加强秘书处能力建设。一是做好项目统筹和费用支出调控,做好年度纳税筹划,降低审计或连带审计风险。二是加强档案管理和物资清点管控,研究确定合理的管理模式和登记方式。三是组织开展与秘书处人员相关性高的制度流程和技能培训或比赛,营造学习研讨氛围,不断提高秘书处工作能力。四是在粤港澳生态环境科学中心打造学会培训基地和科普基地,夯实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普及服务和高质量人才队伍培养服务的硬件基础。
       (三)加强规范化管理。按章程要求召开常务理事会、理事会、监事会、会员代表大会(换届),做好年度年检工作,做好会员及分支机构的日常管理、沟通联系和评优评先等服务。